懷仁篇
- 林哲玄 David

- 7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天前
公營醫療專業人員的關注:生活和事業的矛盾和平衡
公營醫療體系管理層的責任:提升員工士氣、管控前線工作量
中醫藥發展:
一、中醫轉介診斷造影和醫學化驗
1. 法律已然修訂允許放射技師和醫務化驗師接受中醫的診斷造影和醫學化驗轉介,但到落實還需面對不少挑戰:
a. 哪些臨床狀況適合使用診斷造影或醫學化驗?
b. 使用科技的中醫師須具備哪些條件?
2. 中醫務必採取主動,以科學數據和臨床經驗為基礎與相關專業委員會通過商討制定指引。
二、中醫健康教育
1.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推廣中醫藥就是推廣傳統文化;
2. 學校應加強中醫健康普及教育;
3. 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應與教育局攜手合作推動中醫健康教育;
4. 教材可由政府資助中醫業界和學術界制定。
三、中醫納入慢病共治計劃
1. 基層醫療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正處於草擬臨床指引階段,目標是跨專業協作。把中醫納入三高診治的跨專業協作指引須參考内地經驗和臨床科研數據。
四、中醫專科發展
1. 這是時機的問題,中醫業界應採取主動,由中醫藥管理委員會配合資歷認證。
五、中藥標準、中藥交易市場:
1. 期待建立中藥認証標準,打造香港成為面對全球的中藥交易市場,以香港作為跳板推向國際。
西醫面對的挑戰:
一、醫科畢業生面對非本地訓練醫生競爭受訓專科選擇
1. 醫管局應優先聘任本地醫科畢業生,聘任非本地醫生目標在於填補人力缺口;
2. 本地畢業生不怕公平競爭,但不應在聘任時間上讓非本地醫生佔優。
二、公立醫院工作量
1. 專科門診病人過多,看病時間過度壓縮影響診治質素,管理階層必須有效管控工作量;
2. 近日退休重聘步伐倒退,醫管局需要檢視對人力資源的影響並檢討措施;
3. 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穩定慢病患者可批量轉診家庭醫生,舒緩員工壓力;
4. 應調整公立醫院的撥款政策,透過政策鼓勵部門轉症家庭醫生。
三、與保險公司建立互信,攜手邁向保險賠償「既知差額」(known gap)
1. 部分保險公司憂慮少數病人和醫生濫用保險;
2. 部分保險公司透過網絡醫生安排影響醫生臨床決定並控制費用;
3. 醫師與保險公司應達成互信,攜手提升醫療收費及保險賠償透明度;我建議建立開放給所有醫生、適合所有醫療保單的跨保險公司統一保險賠償預先批核平台。
牙醫的困境:
私人醫療體系病人數量斷崖式銳減
1. 基於醫患雙方在醫療資訊和理解不對稱,為免市民被誤導接受不必要的醫療程序,本港醫生和牙醫不容許賣廣告。近年來,市面充斥內地牙科醫療廣告,其內容往往超出內地法規、亦與本港專業操守相違,卻由於沒有違反香港法律而大行其道,誘使市民前往求醫。
2. 境外服務及產品既不在本港發售,其聲稱海關便無法核實,因而無法履行商品說明條例下的責任,導致市民缺乏保障。非在港提供的服務實不應於本港賣廣告推銷。
3. 醫療廣告的規範無論是香港或內地,目標一致,就是保護人民利益。即使本地法例無法監管境外服務及產品,我認為在港的內地醫療廣告必須符合內地相關法規。
4. 市民北上看病已成習慣,公私營醫療以外的第三支柱 —— 北上就醫已逐漸形成,帶來專業責任和經濟方面的挑戰。
5. 醫療服務首要任務是滿足內需;對外開放就要面對全國、全世界競爭,有利於提升服務質素,促進就醫人群雙向流動。
6. 香港亟需打造「香港醫護」品牌,透明展示香港醫療服務和收費,吸引全球追求高端醫療人士,打造高端醫療樞紐。
藥劑師:
1. 建議強化藥劑師在基層醫療的角色,以及社區藥房的進一步專業化發展。
2. 希望政策鼓勵個別或小組藥劑師籌建社區藥房良性競爭,避免NGO以籌款資源割喉式競爭驅逐競爭者。
視光師:
視光學為嚴謹學科,基礎訓練為五年本科。香港理工大學是本港唯一提供視光師本科訓練的學府,學術地位享譽全球。視光師具備檢查眼睛、視力、屈光以及辨別眼疾的能力,可為市民放瞳檢查眼睛、篩檢視力,是基層醫療的重要一員。往前看,我建議:
1. 強化視光師在基層醫療的角色、更新法例(359章 附表一)對視光師工作的描述以切合現實和專業發展;
2. 推動兒童眼睛及屈光篩查、近視治療,長遠有助縮減近視群體,提升市民的視力健康;
3. 面對市民北上驗眼、配鏡,香港對視光師的需求下降。畢業生面對失業危機,須予以關注。
護理專業:
1. 註冊或登記人員數目不少,但實際工作人手長期不足,各院校已加緊訓練,全港每年畢業護士達3000人;
2. 工作性質需要輪班,導致生活時間顛倒,作息無常,影響生活質素;
3. 傳統社會女性以家庭為重,為了更好照顧兒女,多有爭取彈性上班或兼職;
4. 建議優化兼職安排:兼職不是「散工」,兼職仍可融入部門、接受訓練,即使訓練期長;留住半個員工比丟掉一個員工強;
5. 專科護理和護士執業的發展在業內和學界討論經年,護士管理局亦已備有專科護士名冊;發展已到達關鍵期,政策上應賦予地位,成為高級護理人員的聘任條件。護理執業可在社區提供護多元化的護理服務,強化社區醫療服务,帶動基層醫療升級,政府應予以考慮。
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
1. 免轉介安排順應基層醫療發展,賦權病人選擇第一服務提供者;
2. 基層醫療有跨專業服務安排,鼓勵專業人員加盟基層醫療指南/名冊、醫健通以及收取長者醫療券,並透過策略採購為康復人士在社區提供適切的康復治療服務;
3. 畢業生擔憂出路、失業危機:以2023年醫療人力推算,包括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的專業人力缺口將數於數年內消失,屆時人力足夠。政府和大學今天就應該做好準備,調整工作性質、增加需求或調節大學學額。
脊醫:
脊醫廣受市民歡迎,不少患者受惠於脊醫治療,腰背關節長期問題得到紓解。脊醫在港法定註冊經年,其醫療角色卻未受政府關注,也未納入公營醫療體系。
我建議從基層醫療做起,根據臨床科研數據逐步把脊醫納入相關疾病治療的跨專業協作框架,既可提供市民更多元選擇,也善用全港醫療人力資源。
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5個專業過渡法定註冊:
1. 註冊並非法定要求,非註冊人士亦可自稱計劃下的專業人員執業;
2. 非註冊人士不受指定監管機構規管,水平沒有保證;
現存制度對市民保障不足,应重提过渡法定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