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仁篇
公營醫療專業人員的關注:生活和事業的矛盾和平衡 公營醫療體系管理層的責任:提升員工士氣、管控前線工作量     中醫藥發展: 一、中醫轉介診斷造影和醫學化驗 1.     法律已然修訂允許放射技師和醫務化驗師接受中醫的診斷造影和醫學化驗轉介,但到落實還需面對不少挑戰: a.     哪些臨床狀況適合使用診斷造影或醫學化驗? b.     使用科技的中醫師須具備哪些條件?   2.     中醫務必採取主動,以科學數據和臨床經驗為基礎與相關專業委員會通過商討制定指引。   二、中醫健康教育 1.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推廣中醫藥就是推廣傳統文化; 2.     學校應加強中醫健康普及教育; 3.     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應與教育局攜手合作推動中醫健康教育; 4.     教材可由政府資助中醫業界和學術界制定。 三、中醫納入慢病共治計劃 1.        基層醫療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正處於草擬臨床指引階段,目標是跨專業協作。把中醫納入三高診治的跨專業協作指引須參考内地經驗和臨床科研數據。   四、中醫專科發展 1.       ..


為政篇
政策發展必須回應民生所需,我主要聚焦四個議題:醫療收費和融資改革、全面康復治療政策、基層醫療進一步發展,以及智慧醫療。   醫療收費和融資改革 醫療是政府的第二大財政支出,增長高企,已瀕臨不可持續。 公共醫療服務為市民提供安全網;安全網的目的必須清晰 —— 把有限資源導向有醫療所需的經濟困難群體。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安全網太寬,昂貴藥物和治療的資助門檻又太高,所以必須持續改革。 要鼓勵市民使用私營醫療,就必先解決市民對自付醫療費用部分的憂慮。私營醫療收費與醫療保險賠償的透明度和確定性必須並肩而行,實現差額透明(known gap)。   基層醫療的進一步發展 基層醫療必須以民為本,繼續堅持以家庭醫生為市民的健康總經理,地區康健中心為統籌機構,發展多專業、多服務點的良性競爭之社區醫療網絡,按部就班、穩步落實各項措施拼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下的宏大計劃。   智慧醫療 長遠而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定將開創未來:為醫護發展出協助診斷和擬就治療方案的「副駕駛」 (即 co-pilot)、分析大數據 發出臨床路徑依從性的提示  (臨床路徑 = clinical..


回顧篇
時間飛逝,我在立法會的任期已經到了尾聲。回望四年,我戰戰兢兢、夙夜匪懈,凡事不敢怠慢,唯恐辜負重托。作為醫療衞生界的代表,我堅持以專業的觀點出發,在民生相關議題上建言獻策,以民為本。具體醫療發展諸如基層醫療、社區藥房都是我四年前的選舉政綱。推動至今,成果可說豐碩。 首先與各位回顧一下我2021年的選舉政綱「 團結專業,創造互惠共贏;社區醫療,舒緩公院壓力 」。 醫療衞衛生業界是個充滿默契的大家庭。現今在基層醫療的框架下,家庭醫生擔任病人和家人的「健康總經理」,藥劑師解答服藥困難並提升服藥依從性,而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即將開展免轉介安排。公立醫院中、西醫協作範圍持續擴大,提供中、西醫協同服務的香港中醫醫院即將啟用。可見中、西、脊醫之間,醫藥之間,醫護之間以及專職醫療和醫生之間找到了多點契合,開啟了和諧共處優勢互補的大門,福澤社會。一家人不等於意見永遠一致;在不同意見中尋找最大公因數,解決問題、求同存異,在大家的支持下,今天我們基本上做到了。 我提倡發展社區醫療,概念上與基層醫療相同。行政、立法共同努力打造的基層醫療體系有目共睹。以醫健通聯通的多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