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篇
- 林哲玄 David

- 10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3天前
時間飛逝,我在立法會的任期已經到了尾聲。回望四年,我戰戰兢兢、夙夜匪懈,凡事不敢怠慢,唯恐辜負重托。作為醫療衞生界的代表,我堅持以專業的觀點出發,在民生相關議題上建言獻策,以民為本。具體醫療發展諸如基層醫療、社區藥房都是我四年前的選舉政綱。推動至今,成果可說豐碩。
首先與各位回顧一下我2021年的選舉政綱「團結專業,創造互惠共贏;社區醫療,舒緩公院壓力」。
醫療衞衛生業界是個充滿默契的大家庭。現今在基層醫療的框架下,家庭醫生擔任病人和家人的「健康總經理」,藥劑師解答服藥困難並提升服藥依從性,而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即將開展免轉介安排。公立醫院中、西醫協作範圍持續擴大,提供中、西醫協同服務的香港中醫醫院即將啟用。可見中、西、脊醫之間,醫藥之間,醫護之間以及專職醫療和醫生之間找到了多點契合,開啟了和諧共處優勢互補的大門,福澤社會。一家人不等於意見永遠一致;在不同意見中尋找最大公因數,解決問題、求同存異,在大家的支持下,今天我們基本上做到了。
我提倡發展社區醫療,概念上與基層醫療相同。行政、立法共同努力打造的基層醫療體系有目共睹。以醫健通聯通的多專業社區醫療網絡輪廓漸顯,家庭醫生加盟基層醫療指南不在少數。下一步要增加指引的涵蓋範圍,發展醫健通的智慧功能以及透過實證醫學臨床指引規範服務、提升質素。可惜,公立醫院壓力未見舒緩,穩定慢性疾病也未見批量轉診家庭醫生,社區康復治療也缺乏整全策略。
我重視提升教育以推動社會階梯流動,提出鼓勵創科、扶助創業、與國家發展融合:「俯仰神州、馳騁天下,拋開一城之思想囹圄才是自由的開端」。在動盪初平之時,我強調只有和平,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社會才有所發展。
我提出為公立醫院前線同事「找回生活、找回工作的成就感、滿足感」。幾年後,醫管局在2024年成立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全面檢討醫管局管治和運作,我是委員之一。
我也提出發展跨專業社區醫療網絡,把社區打造成無牆的醫院。
另外,我也作出了以下多項建議:
持續專業進修必須專業自主,並建議由政府資助發展(後來提出具體建議由政府建立跨專業電子CPD系統)。
護理專科訓練進一步發展,可惜任內沒有進展。
「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畫下」的專業過渡法定註冊,也可惜任內沒有進展。
牙醫註冊條例修訂時更新牙科執業的定義,涵蓋矯齒漂白等程序。上述更新已寫入牙醫註冊(修訂)條例,令人鼓舞。
學童牙科保健服務推展至中學,結果衛生署2025年3月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
設立由藥劑師監督的安老院舍藥房:與政府商討後,建議改為社區藥劑師主導的藥房為安老院按處方定時發出多藥單劑包裝藥物,減低發藥錯誤機率。藥師服務亦可拓展至社區為每位病人解答用藥疑難、提醒注意事項、及早發現副作用等服務,提升服藥順從性。結果政府2024年推出「社區藥局計劃」,內容大致與建議相符。
以上所有意見和建議,絕不出自個人,而是醫療衞生同業的集體智慧。身為業界代表,必須敞開心扉、虛心學習、細心聆聽,集眾人的智慧提取精粹,加以整理作為政策倡議的藍本。
展望未來,我們尚未完成的工作仍很多,包括:
醫療開支持續上升,需要融資改革、優化安全網,把有限資源導向最有經濟需要的病人群體;
醫健通條例修訂完成,措施仍有待落實,方能做到「一人一病歷」和「看病流程一站通」;
進一步優化智慧醫院,建立醫護人員的AI副駕駛(co-polit)系統,協助診斷、草擬治療計劃、藥物配發等功能,提升病人安全和舒緩前綫工作壓力;
隨著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的併發症增加,我們急需系統化社區康復治療並增加服務量;
公立醫院服務壓力龐大,急需與基層醫療重新分配工作,把穩定慢性疾病病人分流到社區。因此也必须提升基層醫療的承載量,以科學實證指引規範服務以及建立跨專業服務體系。
承先啓後,2025年的政綱既是2021年政綱的延續,更是幾年來行政、立法工作成果的延續和展望。
